《在轮下》

介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在阅读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后的感受。并且会有一部分专门用来抄录其中经典的段落。我会标记这些段落对应的页面位置。值得说明的是我阅读的中文译本是朱雁飞先生翻译的《在轮下》。

摘抄

P54.其实神学与别的学问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一种神学,那是一种艺术;还有另一种,那才是科学,或者至少在努力成为科学。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今天的情况也不例外,科学的东西往往就像用新囊来装陈酒,从而糟蹋了陈酒,而艺术家们则常常漫不经心地坚持着一些表面错误,却更能给人带来慰藉和欢乐。这是一场由来已久、力量悬殊的斗争,是科学与艺术、批评与创造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科学和批评总是占理,却未曾对人真正有益,而艺术和创造却在不断地播下信仰、爱情、慰藉、美丽和永恒之感的种子,并且这些种子也总能找到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因为,生永远比死更有力量,信仰永远比怀疑更强大。

P62.校长看着这种由他激发并引导的美妙的抱负心正在茁壮成长,内心甚感高兴。可不能说学校的老师都是无心无感、思想僵化、没有灵魂的教条主义者!噢,不是这样的!当一个老师看到一个一贯平庸的孩子突然迸发出惊人的天赋,看到一个男孩放下了木剑、弹弓、弓箭和其他幼稚的玩具而开始奋发图强,看到一个脸颊原来浑圆红润的粗野小孩,通过认真学习变成了一个聪明、严肃、几乎是禁欲主义的男生,看到他的脸也变得更加老到、智慧,眼神更加深沉、目标明确,手更加洁白、安分,就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心花怒放。教师的职责、国家托付给他的任务就是,扼制和铲除年轻男孩的原始的粗野本性和欲望,给他们植入一种拘谨的、中庸的、获得国家认可的崇高思想!现在你看到的一些知足的市民和勤勉的公务员,若是当初没有学校的这种努力。他们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就成了不知进退、行事鲁莽的改革家,或是一事无成的空想家!他们身上有一种野蛮、无序、粗鄙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先彻底清除,这种危险的火苗必须及早扑灭。由自然创造的人类,生来就是些反复无常、琢磨不透、充满敌意的东西。他们是不知从哪座山上倾泻下来的一股洪流,是没有道路、杂乱无章的一片原始森林。正如我们必须对原始森林加以砍伐、修剪和强行限制一样,学校也得打破自然人初始的秩序、征服他们、对他们加以强有力的限制;学校的任务就是遵照上级批复的根本原则,把他们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一分子,唤醒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然后再再营房中对其谨慎培训、严格管教,从而将这些特质培养到极致。

P67.渐渐地,当汉斯再偶尔去钓个一小时的鱼或是散个步,他便会觉得良心不安。

P71.哪怕肉体腐烂十次,也不能玷污一丝灵魂!

P90.他总是只拿同学们的成绩来当标尺,来衡量、决定自己学些什么以及花多大功夫,他宁愿学个一知半解考个第一名,也不愿意鞭辟入里但考个第二名。

P108.“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奴役。”他说,“你根本不喜欢这些,也不是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些功课,而纯粹只是出于恐惧,害怕老师或是你父亲。这样学习,你就算是得个第一、第二,那又怎么样呢?我拿个第二十名,也不代表就比你们这些追求名次的人笨!”

P117.Per aspera ad astra.
历经艰难险阻,终将到达星空。

P127.老师们看待一个死去的学生的眼光,总是会不同于看活着的学生吧。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会又片刻深信每个生命和每一份青春的价值,深信它们无法挽回,而这正是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疏忽、犯错的地方。

P135.就这样,这个规矩与才智之间的斗争的戏码,在一个个学校不断重复上演。我们也一再看到,国家和学校不遗余力地在扼杀每年都会出现的一些突出的、思想比较深刻的、可贵的天才头脑,并设法将他们连根拔除。然而首先总是那些被老师憎恶的人,那些经常受罚的、逃跑的、被开除的学生,后来丰富了我们的民族财富。但也有一些人————谁知道有多少呢?————他们在无声的反抗中折磨着自己,愈加沉沦。

P138.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P164.从校长到父亲,从教授到辅导教师,所有这些以指导青少年为己任的、尽职尽责的引路人,都在汉斯身上看到了顽劣和懒惰,将其视为实现理想的绊脚石,必须强行使其回到正轨。

P165.也许除了那个富有同情心的辅导教师之外,没有人看得到,少年消瘦的脸上那无助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一个逐渐沉沦的灵魂,在即将溺亡之时充满恐惧与绝望地向四周张望。没有人想到,学校。父亲和一些教师野蛮的虚荣心促使他们丝毫不顾及这个少年柔软的内心,将其逼迫到这般田地。为何要他在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少年时期每天学习到深夜?为何要夺走他的小兔子?为何在拉丁文学校时有意要他和同学疏远?为何禁止他钓鱼、闲逛?为何要给他灌输空洞、卑劣、令人精疲力竭的抱负心?为何不让他享受考试后应得的假期?

P167.他竭力地压制心中的萌念:也许这两个有天赋的学生的离去,其中也有一部分责任应该由他自己来承担。然而作为一个勇敢的、具有强烈道德观念的男子,他还是将这种无用而又阴暗的疑虑从心中驱赶了出去。

P168.此刻,他撑着伞,提着行李站在月台上,父亲端详着他。校长的最后一封信将父亲对不成器的儿子的失望和恼怒变成了惊恐失措。在他的想象中,汉斯面容憔悴,颓丧得可怕。现在看到他虽然瘦弱,但也还算平安,也能自己走动,这让父亲的心里有了些许宽慰。现在最糟糕的其实是他内心的恐惧,对医生和校长在信中提到的精神病的深深恐惧。他的家族里从未有人患过这种病,谈及精神病患者,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解的嘲笑或是轻蔑的同情,就像是提到了疯子一样。而此时他的儿子竟然就带着这种病回来了。

P172.在这种困境和孤独中,另一个幽灵伪装成安慰者接近了这个患病的少年,使其逐渐对它产生信任和依赖。这个幽灵就是死亡的念头。弄到一把枪或是在林中的某棵树上挂根绳,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种念头几乎随时随地萦绕在他脑海里。他察看了几个僻静的小角落,最终找到并定下了一个可以安静地了结自己的好地方。他总是到那儿去,坐在那里,想象着不久后有人发现自己死在了这儿,心里就有种特别的快感。

P177.当一棵树被砍掉树冠后,树根旁边就会发出新的嫩芽。同样,人的灵魂若在开花期患了病或遭到摧残,往往也会如此回归,回到一开始如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回到充满遐想的童年时代,仿佛在那里它可以发现新的希望,断裂的生命线可以重新相连。然而,这种生命只是一种假象,永远都不会再有一颗新的树长出来。

P186.一天晚上,他穿过大门,越过潮湿的庭院,走进了制革厂,仿佛在那高大、老旧的房子下面埋藏着他的童年,还有所有他已失去的快乐。

P205.以前,在他心心念念想着要吊死在那根树枝下的那段时间,他曾以一个告别者的姿态,悲伤而冷静地观察过这同样的一群人和事,而现在的他是一个回归者,脸上带着诧异和微笑,重新拥抱,占有这一切。

P213.他不知道,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再一次快乐地微笑着出现在他面前,是在披着记忆的外衣同他告别,曾经的巨大幸福再也不会回来,只留下一根意味着它曾经来过的刺,犹如玫瑰一般。

P249.这个少年看起来像是一朵盛放之时被折断的花,从快乐的生活轨道上被一把给拽了下来。

P250.小城上方碧空无垠,波光粼粼的河水在山谷上流淌,一片青山温柔、留恋地伸向远方。鞋匠微微地苦笑着,搀着吉本拉特的胳膊。吉本拉特先生,在此刻的寂静中,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和万千的思绪,正迈着迟疑的、不知所措的步伐,向他那习以为常的生活的沼泽走去。